- 時間:2022-06-20
- 點擊:66
- 來源: 甘肅經濟日報
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布局呈現“東菇西移”和“南菇北擴”新趨勢。和政縣搶抓時機,大膽創新,將食用菌產業從田間發展到工廠化生產,創新“三元雙向循環”模式,小菌菇撐起鄉村“致富傘”。
從田間到工廠化生產
5月10日,記者在和政縣雙孢菇工廠化種植基地看到,一排排廠房整齊劃一,一間間菌菇生產車間封閉管理,卻不見一座食用菌大棚。若不是走進菌菇車間,看到一層層長勢喜人的小菌菇,真不敢相信這里是雙孢菇生產基地。
和政縣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鄂龍和介紹,該基地坐落于和政縣三坪村食用菌產業園,由濟南市槐蔭區援建,是三坪新農村易地搬遷后續產業項目。
該項目由和政縣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占地面積73.66畝,總投資3540萬元。其中東西部協作資金854萬元,以村集體經濟方式入股。2020年4月產業園一期動工興建,主要建設1條“5+2”發酵隧道、1棟24間弧形智能化蘑菇生產車間及附屬設施。
“去年雙孢菇車間建成后,公司委托和政縣怡泉新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業生產、銷售和管理?!倍觚埡驼f,工廠化生產菌菇,技術含量高,全靠技術人員管理。
看著車間一層層菇床上冒出的朵朵蘑菇,鄂龍和喜上眉梢。他說:“上下六層,半畝地,全部工廠化管理生產,一年365天不間斷,一棟24間,每天生產4噸菌菇?!?/p>
鄂龍和介紹,去年10月份雙孢菇生產車間正式生產,產品已銷往甘肅、青海、寧夏等地。
雙孢菇工廠化生產,促進了三坪新農村易地搬遷戶穩定就業和村集體經濟發展,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創出“三元雙向循環模式”
“項目依托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制作成優質培養料,進入雙孢菇工廠化生產,形成‘種植業-養殖業-菌業-設施蔬菜+種植業’三元雙向循環模式?!焙驼潞剔r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朱子雄說,這一模式的好處是發展循環農業,利用本地資源延長產業鏈、增加村民收入。
朱子雄講的“三元雙向循環模式”是指以怡泉新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秸稈工廠化生產有機食用菌為基礎,通過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秸稈和養殖業的畜禽糞便進行食用菌栽培原料的工廠化和雙孢菇的工廠化生產,然后利用生產食用菌后廢棄的菌糠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物有機肥生產,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
朱子雄補充說,工廠化生產與田間大棚食用菌不一樣,需要封閉式的智能化蘑菇栽培車間、發酵隧道、深加工車間,科技含量很高?!叭p向循環模式”還可以帶動周邊群眾種植大棚雙孢菇、羊肚菌、平菇和赤松茸,延伸產業鏈。
小菌菇撐起“致富傘”
鄂龍和介紹,和政縣扶貧開發公司每年將向新營鎮6個脫貧村集體固定分紅42.7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產業園每年確保100名村民穩定務工,實現就近就業,增加務工收入500萬元;引導周邊群眾,大棚特色種植食用菌60多戶,每戶每年凈收入約2萬元。項目還可通過設施農業、旅游創意園、有機肥生產、畜禽有機養殖等產業,輻射帶動周邊200人以上穩定就業。
朱子雄對一期項目經濟效益心里有一本賬:5+2發酵隧道一條,年生產打包料1萬噸,每噸打包料1000元,產值1000萬元,按每噸利潤150元算,年純利潤也有150萬元;智能化雙孢菇生產車間每間菇房年產鮮菇65噸,24間年產1562噸,按每噸市場價格10000元計算,年產值約1562.4萬元,年純利潤281萬多元;每年產出菌渣7000噸,還能獲得純利潤40萬元。照這樣運行一年,年產值3000萬元,純利潤少說也有700萬元。
據了解,正在建設的二期雙孢菇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栽培車間也是1棟,但比一期多2間,日產6.3噸,年產2200噸雙孢菇,將吸納更多的村民就近務工創收。
在談到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的社會效益時,朱子雄說,怡泉新禾公司通過建設食用菌工廠化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逐步帶動培育全縣增收致富顯著的主導產業;智能化發酵隧道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車間均配套遠程智能化全過程調控系統,發展智慧農業,展示現代化生產技術在食用菌生產中的應用;提高人民健康食品消費、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利用公司已有的品牌和形成的國內銷售市場,在和政縣搭建專業化電商平臺,公司對農戶生產的產品通過保底價收購,或由種植戶通過電商平臺直接銷售,確保農戶產品銷售渠道的暢通和產品優質優價;公司生產基地年需各類農作物秸稈6000噸,畜禽養殖糞便3300方,不僅讓鄉村廢棄秸稈變廢為寶,而且在發展區域循環農業、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